中小企業主必看:善用庫存,開啟銀行融資的大門!
您是否曾為了公司的成長,卻苦於資金周轉而夜不能寐?許多傳統觀念或坊間書籍常將「負債」視為洪水猛獸,甚至認為「庫存」是占用資金的「壞資產」,導致您在衝刺業績的同時,卻因為對財務報表的誤解而錯失了重要的融資機會。然而,今天我們要打破這個迷思,並向您揭示一個關鍵的財務策略:善用庫存,正是您獲得銀行青睞、擴大營運的秘密武器!
先講結論:專業規劃,讓您的庫存發揮最大價值
透過這份指南,您應該已經體會到,庫存不僅是營運的必需品,更是您向銀行展現潛力、獲取成長資金的關鍵。然而,如何精準掌握「適當」的庫存量、有效地向銀行溝通您的營運策略,並確保財務報表的透明與穩健,這並非易事。因為每家企業的產品特性、銷售模式及產業環境都獨一無二,外界難以僅憑報表判斷。
一、打破迷思:庫存是銀行眼中的「優質資產」
在許多企業主的認知中,期末為了讓財報數字更好看,常常會努力降低庫存,甚至避免購買新的庫存,將手上的現金用來減少借款,以期改善資產負債表上的「股東權益比率」或「負債比率」等財務指標。然而,從銀行的角度來看,情況卻大不相同。銀行在評估企業的放款能力時,一個重要的指標是「正常營運週轉金」(Working Capital),其計算方式為:應收帳款 + 存貨 - 應付帳款。這項資金是企業日常營運不可或缺的血液,而其中,有價值的「存貨」正是構成營運週轉金的核心要素之一。當企業擁有充足且暢銷的存貨時,銀行將其視為未來能夠轉化為現金的「準現金資產」。這意味著,合理的庫存量,反而會增加銀行向您提供融資的意願,因為您提供了更多「放款的理由」。
二、洞悉銀行思維:庫存規模決定融資潛力
銀行在審核企業融資時,尤其是營運週轉金貸款,會將您的存貨視為主要的擔保或放款依據。這就好比,一位擁有新台幣1,000萬存貨的企業,與一位擁有新台幣1億元存貨的企業相比,銀行更傾向於向後者提供高額貸款。因為充足的存貨,證明了企業有穩定的銷售需求和擴張潛力。儘管部分企業主為了美化財報而壓低庫存,或使用自有資金購置,但這可能導致「有賺錢卻沒有現金」的窘境,反而讓銀行對您的現金流產生疑慮。事實上,當您的企業預計推出新商品、擴展市場,或訂單量增加時,積極向銀行借貸以增加庫存,是正確且必要的財務策略。這不僅能確保您有足夠的商品供應市場需求,更能向銀行展現您具備成長潛力與資金運用的能力。
三、避免誤區:警惕庫存中的「粉飾」疑慮
儘管庫存是融資的利器,但它也可能成為銀行質疑的對象。根據專家觀察,中小企業的財報問題,有高達八成與「存貨」相關。銀行在審視您的財務報表時,會特別關注「營收」與「存貨」的趨勢變化。若出現以下情況,便可能引發銀行的疑慮:營收下滑,但存貨卻持續增加;或者營收持平,但存貨卻不合常理地攀升。這些不尋常的數字變動,可能讓銀行懷疑企業存在「粉飾財報」以虛增利潤的行為。此外,即使企業報表顯示獲利,但「現金及約當現金」卻始終捉襟見肘,也可能讓銀行認為是透過庫存調整來掩蓋實際的虧損狀況。因此,保持財務報表的透明度和一致性至關重要,並能清晰解釋存貨變動的原因。例如,為了開發新產品或應對未來訂單增加而預先備貨,都是合理的解釋,但您必須主動向銀行說明.
四、掌握成長契機:讓庫存成為您企業壯大的基石
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,企業若想抓住成長機會,積極推出新產品、擴大市場佔有率,增加庫存是必然的趨勢。然而,許多企業主仍然受限於「借款是壞事」的舊思維,即使訂單湧入,也不願增加庫存,反而可能錯失商機,甚至因延遲交貨而損害客戶關係。請務必轉變您的觀念:當營收預期成長時,透過銀行融資來購置必要的存貨,這不僅不是壞事,更是正確的財務戰略! 銀行對此類因應營運成長而增加的借款,通常不會視為負面指標。因為這代表您的企業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,而銀行正是您成長道路上最堅實的後盾。
此刻,或許您正為如何優化庫存管理、取得銀行信任而感到困惑?別擔心,中小企業財務頻道團隊 擁有豐富的中小企業財務輔導經驗,深知台灣企業主的經營痛點。我們將透過一對一的專業諮詢,協助您解讀財務報表、規劃合理的庫存策略,並與銀行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樑。從年營業額3,000萬到5億的多元案例中,我們已幫助無數企業主,將財務挑戰轉化為成長動能。現在,正是您改變企業未來、掌握資金優勢的最佳時機!讓我們一同為您的企業未來鋪展明亮道路,不再錯失任何成長契機。